舞蹈的抒情性和形體性來賞析民族舞蹈的發(fā)展
舞蹈的抒情性和形體性來賞析民族舞蹈的發(fā)展
經藝術加工、提煉的舞蹈,其主要表現手段是以人的形體動作,在凝重的或輕快的節(jié)奏中,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來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狀態(tài),用表述人類心靈的“動態(tài)語言”來反映時代的人與事的一種藝術形式。形體動作、律動節(jié)奏和內心情感,就是舞蹈的三個基本要素,關鍵的要素是內心情感。那么,究竟如何從民族舞蹈的抒情性和形體性特征中來賞析民族舞蹈,促進舞蹈經典賞析教學呢?
一、從舞蹈的抒情性來賞析民族舞蹈經典
藝術離不開情感!任何藝術都有其抒情性,沒有不抒發(fā)感情的藝術。就象當代美國的美術家蘇珊·朗格在《藝術問題》中說的“一切藝術都是創(chuàng)造出的表現人類情感的知覺形式!痹诟鞣N藝術表演形式中,舞蹈是最抒情的,我們評價舞蹈是好是劣,不應只看它的舞姿是不是優(yōu)美,線條流暢與否,音樂是不是悅耳、諧調,還要看這個舞蹈所表達的內容、形式能否舞出內心情感,情感表達是不是豐富、深邃。
“如果世界上有藝術而藝術也有目的的話,就在于表現、說出人類靈魂中的真實,說出那種無法用簡單的語言表達出來的秘密”(俄國作家托爾斯泰《阿爾別特》)。舞蹈正是這種注重表現人的情感、精神風貌、胸襟抱負、理想憧憬等豐富內心世界的藝術。舞蹈的藝術效果是以人的肢體動作來展示人的內心世界,以外在的形象抒發(fā)內在的內心情感。因此我認為舞蹈是激情的產物,情感是藝術的內在屬性。
古人對舞蹈藝術的描寫中,也十分強調其抒情性。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學者就指出舞蹈的動因:“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古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乎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趙人毛萇傳語)。”認為“情”是舞蹈的基礎,也就是說舞蹈是人的情感在十分激動時的表現形式,“人心之動,物使之然”,當人對事物或某種現象動情的時候,就想把它說出來,說不出來的時候就想唱,認為唱還不能表達的時候就想舞,于是一個激情的舞蹈就產生了。因此“情”是舞蹈的外在表達形式也是舞蹈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
如何從舞蹈的抒情性特征出發(fā)賞析民族舞蹈經典并引導教學,筆者曾就《俺從黃河來》的舞蹈片段的教學排練中做過實際嘗試。筆者把學員排成三角形陣隊,讓學員學習的一組動作是屈膝、弓腰、雙臂后背向前行走,兩步一個單腿跪地。剛開始學習時,學員只是單純的模仿動作,無法理解動作的內涵,反反復復作了好多遍都達不到該舞蹈所反映的基本內涵。后來筆者做了如下強調:這個舞蹈所表現的是農民,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動人民,他們渴望新的生活,又舍棄不了那片生他們、養(yǎng)他們的貧脊的黃土地,這個動作是掙扎、吶喊的一種情緒的渲泄。在這樣的啟發(fā)下,學員們排練進入情感投入,把情感寄托在一個勞動人民身上,把換氣和吶喊,用身體最大力度的表現出來。音樂停了,學員們也很激動,他們說:“剛才我們體會到了自已不是一群學生,而是一群向往新生活、掙脫傳統(tǒng)束縛的勞動人民,他們向我們走來,走進我們的心里。我們只要明白,只有用心去跳舞,才會真正感動觀眾。”所以,舞蹈不但是要“形”動,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心”動。只有真正領會舞蹈中的“情”,才能準確抓住舞蹈的形;沒有內心情感的激發(fā)和帶動,也就失去了舞蹈最耀眼的光彩,這些從許許多多成功的舞蹈作品都可以得到證明。
福建省民間歌舞團于1959年首演的女子群舞《走雨》,是表現一群農村姑娘手打雨傘去趕集,途中遇到暴風雨,她們頂風抗雨,頑強前進,后來雨過天晴,又興高采烈繼續(xù)趕路的情節(jié)。這個舞蹈是從情節(jié)和人物內心情感變化的需要出發(fā),以莆仙戲中富有特色的“車肩”、“碟步”為舞蹈素材進行發(fā)展創(chuàng)作,整個舞蹈動作清新優(yōu)美,表情細膩傳神,很好的表現了現代農村姑娘堅強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這種意志和精神也是由舞蹈抒情性中動作抒情來展示的。
又如,1995年,在全國第三屆舞蹈比賽中,一舉贏得中國民間舞蹈表演一等獎殊榮的獨舞與群舞《一個扭秧歌的人》,這是著名編導張繼剛的成名之作,張導從眾多民間舞者身上,感悟到秧歌的生命情調和活力,領悟了秧歌藝人的質樸與執(zhí)著,因而有了發(fā)自內心的感動。他借一個秧歌藝人的一生,描繪了全部秧歌藝人的人生況味,這個舞蹈,就是活生生一個以“動”映“情”的產物。我們只有充分領悟到這些問題,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民族舞蹈經典的賞析和教學。
二、從舞蹈的形體性來賞析民族舞蹈經典
優(yōu)美的舞蹈,內在的情感要豐富、深刻,更要與外在的形體姿態(tài)協調統(tǒng)一。前面提到的由張繼剛編導、于小雪表演的《一個扭秧歌的人》就是情感和形體完美結合的舞蹈精品。它在“咿咿呀呀”的秧歌古調中開始,舞臺的一角一束昏黃的追光照在一位老人身上,他搖頭晃腦,完全陶醉在令他禁不住舞動的秧歌樂曲中,他出神地看著自己的腳趾頭,隨著音樂而緩緩扭動,這個小小的動作很細膩表現出那位老人內心中對秧歌藝術酷愛的情感。只要身上有一處能動,都要繼續(xù)跳、繼續(xù)扭。這位老人蹣跚的從地上站起來,在一群“子弟”面前時而振綢起舞、時而伏身細說,動作夸張、變形。從這個創(chuàng)編到表演都很成功的例子可以看出,舞蹈的內在情感與外在形體的統(tǒng)一、協調,形成舞蹈形式與情感的完美統(tǒng)一,從而達到宣泄情感的目的。
舞蹈精品《雀之靈》麗萍老師一臂作雀頭,一臂拉起大裙,一個轉身,猶如孔雀凌空翱翔,從表面上看視乎表現的是孔雀的外形美,與人的情感抒發(fā)不太聯系。其實不然,舞者的目的是通過優(yōu)美的孔雀形態(tài)來對抒發(fā)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大家都熟悉的芭蕾舞《天鵝之死》,它集中通過一只天鵝死前竭盡全力掙扎起飛的動作,表現了對生命無限留戀的情感形象,表現出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舞臺上,那只天鵝跪地伏身做掙扎狀動作,雖然舞者表現出的是死,但給觀眾的感受卻是對生的歌頌。它既有著強烈的抒情性和優(yōu)美的形體性,又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它既能使人受到強烈的審美感染,又能引起人們對生活哲理的深思。
四川省成都市歌舞劇團于1985年根據巴金著名小說《家》中的情節(jié)改編創(chuàng)作的中型舞劇《鳴鳳之死》,從第一場覺慧強烈追求自由的愿望和被封建牢籠束縛的現實,到后面“火祭” 的場場境地、段段舞蹈都沒離開在舞蹈形體中抒情,這種“劇中有舞、舞中有劇”并非演員的外形動作,而是塑造人物的內心世界。舞蹈的抒情性,終究是要通過表演者的形體動作得以展現的,可以說舞蹈的抒情性和形體性是一個無可分割的統(tǒng)一體。在《鳴鳳之死》的“生離”鳴鳳投湖前的一段獨舞中,舞者運用了一組雙手平伸仰天轉的高難度的舞蹈技巧,在連續(xù)快速的30多個旋轉動作中,滿懷強烈的憤懣之情,抒發(fā)了對不公平命運和封建惡勢力的強烈控訴。這一精彩舞段是整個舞劇的高潮,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教師在舞蹈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把形體性律動是理解和欣賞的關鍵這個道理告訴學生。學生學好這方面知識,將來受益匪淺。
總之,在舞蹈教學和不斷學習過程中,只要能堅持做到擷取生活之精華,釀就當代之舞情,編演完美之舞蹈,就有可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蘇珊·朗格.《藝術問題》.南京出版社,2006.1
[2]托爾斯泰.《阿爾別特》(1857~1858).《琉森》(1857)
[3]孔穎達.《毛詩正義》.北方論叢,2003年04期


舞蹈
最新資訊
熱門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