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舞蹈的宗教虛擬性
道教舞蹈的宗教虛擬性
通常來說,舞蹈藝術都具有虛擬性的特征。世俗性舞蹈的虛擬性是指,舞蹈者運用間接抽象化的表現手法,以較大的夸張、變形或濃縮來改變人體的自然動作和生活中的自然形態(tài),來進行抒情和敘事。道教舞蹈的虛擬性則表現為宗教虛擬性,它擯棄世俗性舞蹈那種對自然物態(tài)和生活事象的偶然的、單一的模擬,而試圖模擬天地大道、宇宙結構、造化之象。道士們正是希望通過道教舞蹈,實現某種具體的宗教目的。然而,我們說,宗教目的的實現具有虛擬性的特征,它是一種虛擬性的實現。我們先看世俗性舞蹈,拿《天鵝湖》為例,舞蹈《天鵝湖》取材于德國中世紀的民間童話,所表達的內容是:王子齊格佛里德與被惡魔變成天鵝的公主奧杰塔在湖畔不期而遇,二人相互愛慕,以身相許。王子勇敢地與魔鬼搏斗,揭穿了他的陰謀,忠貞的愛情終于戰(zhàn)勝了魔王,善戰(zhàn)勝了惡,奧杰塔重新獲得了自由。作為舞蹈的《天鵝湖》完全是利用演員的形體動作、肢體運動來進行敘事與抒情的。例如,用舒緩、低回的動作來表達王子與公主之間的纏綿愛情,用強勁、暴烈的動作來表現王子與惡魔之間激烈的戰(zhàn)斗等等。也就是說,在舞蹈表演中,舞蹈者完全是借助于肢體的運動或運動的肢體來抒情、敘事,因此,舞蹈的敘事、抒情統(tǒng)統(tǒng)具有一種虛擬性的特征。再看道教舞蹈,道教舞蹈不是對自然界種種瑣碎形態(tài)的仿造,它是道教人士對于天地大道、宇宙結構,日月運行之度的模擬。例如,《道法會元》卷一百六記載:“其禹步者,法乎造化之象,日月運行之度也。一月一交,一交三旬。三旬者,盈數也。一時三月九旬,是以一步一交,三跡象一時也。并足象天地交也。先舉左足者,應葉春秋之步。先舉右足者,應葉冬夏之步。春夏之夢,陽神也。秋冬之孟,陰神也。故生殺制御用春秋,收藏積聚用冬夏。又云三步九跡者,法象三光九炁也。十二跡者,法于律呂也。又十五跡者,法三五之數也!盵11]這就是說,道教舞蹈的步伐、動作等等師法造化之象、日月運行之度,是對于自然之道、天地結構的模擬,而不是對于自然具體物象或瑣碎生活狀態(tài)的仿造。道士們正是希望借助道教舞蹈,以實現某種具體的宗教目的,然而,這種宗教目的的實現實際上具有一種虛擬性的特征。我們試看兩例,道教中有一種“九州罡”的舞蹈!熬胖蓊浮敝兴f的“九州”,即指雍、梁、兗、揚、青、荊、徐、豫、冀等等九州,《禹貢》等戰(zhàn)國前的古書中以“九州”指稱整個中國,道士在地上畫出九州方位、圖形,并在這個地圖上按照順序來回舞蹈,即代表歷行“九州”,周巡天下,一邊舞蹈一邊念咒:“吾從中宮出,雍州號為乾,移歸梁兌上,徐行兗艮方,南想真人位,冀州居坎鄉(xiāng),荊州坤位上,震位青龍方,徐州居巽戶,豫州中宮藏,吾行大道法,攝鬼入吾壇。”咒中順次指明舞步順序及每步方位和代表哪一州,末句點明行此舞蹈之目的已經達到——“攝鬼入壇”。[13]由此可見,在舞蹈過程中,道士并非真正上天入地捉拿妖魔鬼怪,道士的所謂“周巡九州”、“尋求鬼怪”統(tǒng)統(tǒng)具有虛擬的特征,“攝鬼入壇”這一宗教目的之實現完全是一種虛擬性實現。又如,宋路時中《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十九記錄:“夫步罡者,飛天之精,躡地之靈,運氣之真,使三才合德,九炁齊并,鬼神轉旋天地,一步一指,一轉一旋,造化中全神明在左!盵14]高功法師在壇場上按圖舞上幾圈,便以為是“升九天”、“過九州”,“巡歷天下”。在這里方丈罡單轉化為了上天北斗,法師舞于其上,仿佛置身邈遠的天庭之中,行于北斗九星之上,所謂“飛天之精,躡地之靈!砩褶D旋天地。”這一切也統(tǒng)統(tǒng)具有一種虛擬性的特征。總的來說,舞蹈藝術通常都具有虛擬性特征,而隸屬于宗教藝術體系的道教舞蹈其虛擬性則表現為一種宗教虛擬性。
責任編輯:admin
掃碼關注,實時發(fā)布,藝考路上與您一起同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