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戲曲舞蹈在舞蹈藝術領域的衍生與發(fā)展
談戲曲舞蹈在舞蹈藝術領域的衍生與發(fā)展
關鍵詞:舞蹈藝術;戲曲舞蹈;衍生;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J7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2)15-0117-02
一、戲曲舞蹈保存古代舞蹈的傳統(tǒng)
戲曲中的舞蹈,是中國傳統(tǒng)舞蹈的精華,它保留了古代傳統(tǒng)舞蹈的許多動作程序、技術技巧及表演手段。戲曲舞蹈中各種身段動作,人物姿態(tài)造型,大都源自人們生活動作的發(fā)掘、提煉、加工,甚至夸張與變形,既能反映社會生活,又能達到美化人物造型與體現作品的主題思想。戲曲舞蹈在繼承前代傳統(tǒng)舞蹈與吸收融合當時當地民間舞蹈的基礎上不斷豐富自身舞蹈語匯,使之更深層次的凸顯民間舞蹈風格樣式與文人藝術的意趣旨歸。
(一)戲曲舞蹈發(fā)展與中國舞蹈的從屬關系
中國舞蹈源遠流長。通過記載原始舞蹈傳說的古文獻,描繪原始舞蹈的文物、巖畫、以及流傳至現今的原始舞蹈形態(tài)都可以讓我們了解到舞蹈產生于勞動。勞動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舞蹈作為反映社會生活審美形態(tài)之一。無疑,人類的勞動生活是它最主要的起源,模仿、巫術等從其根本來說,他們都從屬于勞動。所以就有很多人認為舞蹈是藝術之母,是藝術最古老的形式。筆者通過自身的學習也充分認同其觀點。我們可以想象原始人的發(fā)展如果不是通過模仿學習,就不可能出現反映勞動生活的舞蹈《扶犁》、《葛天氏之樂》等作品的產生,原始人只有通過模仿學習,才能促進整個群體的發(fā)展,只有這樣才能在此基礎上發(fā)明、發(fā)現更多的有價值的事物。這些都本源的孕育了舞蹈的發(fā)展的因素。
在舞蹈藝術不斷發(fā)展的道路上,由于人們審美趨向、審美價值觀念的改變,所以藝術的發(fā)展就會出現“偏科”的走向。在周代的《六代舞》、《六小舞》的出現,最重要的還是《大武》的出現使舞蹈藝術漸漸的結合著故事情節(jié)來更好的抒發(fā)人的感情與性格趨向。從而孕育了戲曲藝術的萌芽,從《中國古代舞蹈史綱》中了解到戲曲藝術的起源在西周時期。其實在這個過程中,藝術的發(fā)展道路可以用“坐標”的形式來呈現,橫坐標是各姊妹藝術的發(fā)展走向,而縱坐標則是年代,這樣我們就可以產生出各藝術的發(fā)展的先后順序。比如:我們的影視藝術與設計藝術的發(fā)展,如果沒有現階段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影視藝術就不可能廣在人們視野上出現,更不可能得到普及,得到人們的認可與喜愛。所以戲曲藝術的發(fā)展也是同樣的一個過程,同樣的一個趨勢。藝術不同形式的產生與發(fā)展都在循序漸進的道路上慢慢演變而來。
(二)戲曲舞蹈蘊含了中國舞蹈文化的精髓
在中國舞蹈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舞蹈藝術的高度發(fā)展衍生出了戲曲舞蹈,戲曲舞蹈的發(fā)展展示出了舞蹈藝術的多樣性與多元性,它的多樣性產生于舞蹈藝術本身獨特的表現形式,如我們可以通過舞蹈表現自身的情感,表現自身的經歷,甚至表現自然界的方方面面,這些充分顯示出了舞蹈藝術所具有的多樣性。而其多元性則是在舞蹈藝術不斷發(fā)展下,各姊妹藝術(如:雜技、幻術、滑稽表演、武術等)也不斷的吸收著舞蹈藝術的肥沃土壤,戲曲藝術中戲曲舞蹈的發(fā)展就是根據舞蹈藝術繁衍而來。戲曲舞蹈作為中國舞蹈文化的一個分支,它的發(fā)展在不經意間不斷的豐富著中國舞蹈文化。近代著名學者、一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通過對中國戲曲的歷史進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得出的結論。他在《戲曲考原》一書中指出:“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边@里充分說明舞蹈在戲曲中的重要作用,其中戲曲舞蹈在這其間占據著重要地位?梢赃@樣說沒有戲曲舞蹈的發(fā)展成熟就不可能出現戲曲藝術的繁榮與興盛。作為中國舞蹈文化之一的戲曲舞蹈,它的來由一直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筆者參考了《中國古代舞蹈史綱》,戲曲舞蹈的來由:其一,來自前代的宮廷表演性舞蹈;其二,來自民間的舞蹈表演;其三,來自民間武術的競技;其四,將特定情境中的特定生活動作加以“舞蹈化”。從這里,我們可以知道戲曲舞蹈作為一種舞蹈的存在方式,而戲曲是以歌舞來演故事,演故事就成為了戲曲舞蹈的最基本的特征。在戲曲中,烘托故事的場景氛圍和描繪人物性格的特點就靠演員對角色的理解程度和表演水平的高低。所以,在前面對戲曲舞蹈的闡述中,戲曲舞蹈作為中國舞蹈文化之一,它不但為戲曲藝術起到了關鍵作用,同時又提高了舞蹈藝術的表演水平,使舞蹈在敘事與抒情上都“更上一層樓”了。所以就有學者認為戲曲舞蹈是蘊含在中國傳統(tǒng)舞蹈里的“活化石”,研究戲曲舞蹈對當代舞蹈舞蹈的發(fā)展起到一種引導作用。
二、舞蹈藝術在艱難中發(fā)展,戲曲藝術在滋養(yǎng)中升華
(一)輝煌的獨立藝術形式,后成為戲曲藝術的表演工具
自唐代以后,舞蹈作為一種獨立的表演藝術形式慢慢走向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戲曲藝術的發(fā)展與普及,而舞蹈只是作為戲曲藝術的表現工具。在這個問題上,筆者查閱了許多資料,戲曲藝術的發(fā)展興盛有其自身的歷史必然性。在唐代以前歌舞藝術是其主流,在宋元明清時代,戲曲藝術適應了人民群眾的需求,這是其主要因素!皶r勢造“英雄””,“英雄”的出現在客觀上具有了一定的歷史條件、社會背景、主觀條件等的因素。戲曲藝術在唐代以后就具備了這幾個方面的特點。在歷史條件方面,隨著唐代的覆滅,宋代的國力雖然沒有唐代強盛,但是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在曲折中不斷發(fā)展演變著,那時的民間歌舞盛況可謂是“風起云涌”。在唐代盛行的歌舞戲《踏搖娘》、《蘭陵王》、《西涼伎》等成為唐宋元明清時代人們精神生活的需求,在宋代也廣為流傳,不斷的在元雜劇和南戲中表現。如:元代白樸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整個劇的表演雖然以演唱為主,但該劇第二折中的楊貴妃在盤上做霓裳羽衣舞,就是通過舞蹈來刻畫人物形象的。所以舞蹈在其戲曲藝術中主要起到了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在社會背景方面,自唐以后的宋代,文化也在政治經濟穩(wěn)步發(fā)展的條件下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涌現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劇作家,他們分布在不同的階層,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方面詮釋著當時的社會狀況,從而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內容豐富、思想深邃的優(yōu)秀作品。從而加快了戲曲藝術的發(fā)展以至成熟,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隨著文學藝術領域的發(fā)展,人們對戲曲藝術的需求就會越來越大,所以這時的藝術家就通過與文學的結合,慢慢的把各種藝術形式結合起來,共同來表現故事,漸漸的各種藝術形式慢慢地成為戲曲藝術表現的工具,從而使戲曲藝術慢慢地成熟。在主觀條件下,戲曲藝術更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因為在戲曲藝術世界里,既能欣賞到舞蹈、音樂、武術、雜技、幻術等的表演,又能看到故事的情節(jié),因此人們普遍都傾向于戲曲藝術,這就是它的主觀條件的產生。所以自宋代至清代,戲曲藝術一直成為著人們精神娛樂最主要的藝術形式。
(二)輝煌漢唐舞蹈對戲曲藝術的影響
漢唐作為我國舞蹈發(fā)展的頂峰時期,舞蹈在那時雖然包括在“樂”的統(tǒng)稱中,與音樂、詩歌相互融合在一起,但是,它又是一種獨立的表演藝術形式,風靡于當時大街小巷,人們把它作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漢代時的“百戲”,如《鹽鐵論·崇禮》篇記載:“夫家人有課,尚有倡優(yōu)奇變之樂,而況縣官乎?”可見在一般家庭都要以“百戲”來娛樂客人,何況是當官的人啊!在這里我們可見聯想到當時“百戲”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百戲中的各種表演項目,不僅在民間盛行,還在當時最能顯示漢王朝表演藝術水平,這些都經常出現在宮廷,還出現在皇帝招待域外使節(jié)和少數民族首領的宴會中。如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春,作角抵戲,三百里內皆(來)觀”。這也充分證實了當時統(tǒng)治階級對“百戲”的需求,以此手段達到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目的。

舞蹈
最新資訊